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
②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郑燮《竹石》
③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王冕《墨梅》
④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蝉》
⑤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杜荀鹤《小松》
⑥诗老不知梅格在,吟咏,更看绿叶与青枝。--苏轼《定风波·红梅》
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他们在细致描摹的同时,寄托自己的感情。读了上面出自六首咏物诗的佳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首诗中的佳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偌大的天地间,万物皆渺小如蜉蝣。然形虽如此,境界却分大小。唯心中有大格局,才可在广阔天地与浩瀚历史中绽放自己的光彩。
"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见一堂"或是"照四方",正是格局大小的不同体现。所谓大格局,在我看来,是"人不知而不愠"的风度,是"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的胸襟,是"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抱负。
眼界往往决定了格局大小,而眼界分为两种。一种是向外去,无限拓展视野,即所谓"睁眼看世界"。冰心说:"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眼光局限于一隅,看不到外面的世界的人,只能顾影自怜。反观"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的墨梅,它不以与群芳争艳为进取,也不视桀骜封闭为高洁,只是在平淡中透出一种豁达与坦然,格局孰大孰小,高下立现。
另一种眼界是向内来,无限深刻地看清自己的内心。剪水为衣,抟山为钵,叩山为钟鸣,抚水成琴声,谁是山水清音的知己?答曰:庄周。遵循初心,不慕功名,"吾将曳尾于涂中",轻描淡写的一句真心话,将其内心恢宏博大的格局展现得淋漓尽致,博得后世知音无数。"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姜尚志不在鱼,而在王与侯。既然认定自己为济世之才,有救世之志,便耐心等待,不必急于谄媚逢迎。历史不会薄待任何一个眼界超凡的人,他们心有乾坤的人生格局使得他们千古流芳。
底气亦是成就大格局不可或缺的因素。小小蝉儿,敢于以一声蝉鸣开启整个盛夏,是因为其"非是藉秋风"的底气。底气来自于自信,自信是信自己,更是信我们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热播综艺《国家宝藏》以古今对话的新形式向世人讲述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无论是乾隆皇帝的"鼎盛王朝就该海纳百川",还是王希孟用手中的画笔勾勒出的绝妙的大宋山水,都展现了盛世王朝的气魄与风姿,面对它们,我们又怎能不自信、不自豪、不充满底气?
放眼历史的长河,怀才不遇简直是人生的常态,你是否想做"不识凌云木"的时人,在树木高耸入云时嗟叹,是否想和韩愈笔下"骈死于槽枥之间"的千里马一样自叹自弃、郁郁而终?答案不言而喻。唯拥有大格局的人才可以剪断烦琐的网,看清世界的本色。
一、文章主旨--通过首括句,将文章所要传递的主要观点、见解、主张等呈现给阅卷教师,以便阅卷人不用通览全文就能够“窥斑见豹”对你的作文大意了然于胸。
二、文章结构--可以采用层进式、并列式、对比式等,给阅卷人以鲜明、深刻的认知;还可以运用排比句(段)、拟人、设问等修辞,使阅卷人对你的文章结构一目了然。
三、文章形式--把每段的主旨句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概括出来,放在段首;或是把哲理句、体现文章中心意思的“得意句”独立成段,这是文章的采分点,能够使阅卷人眼前一亮。
四、文章完整--由于考生时间分配失当,致使文章有头无尾,或是虎头蛇尾,这样,不仅字数达不到要求会扣分,更重要的是文章意思不完整,很难给阅卷人以整体感,这样的文章当然会影响分数的。
五、文章简练--无论是写成议论文还是记叙文或是散文等,都一定要做到简练、明了。如果是材料作文,对材料应该简约地引用、提炼,而不是大段地照抄不误;如果是命题、半命题或话题作文,事件、故事的叙述,也要依据文体区别对待,特别是议论文更要这样。文字洗练简洁、词约意丰,阅卷人肯定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