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宿舍中会有很多同伴,孩子要想很好地在宿舍生活,就必须同其他同学友好相处、搞好关系。因此,寄宿还可以培养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十分重视集体的作用,认为人与人之间沟通是巨大的教育资源,能够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由此可见,寄宿,除了让孩子更独立以外,还能让孩子未来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成为社会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
寄宿学校一般都会安排学生进行早读和晚自习。没有早读和晚自习的学习生涯是不完整的。人的记忆力在每天早晨的时候比较好,早读可以让孩子养成每天起床就学习的好习惯,有利于孩子学习成绩的提高。
晚读可以让孩子复习今天所学的内容,让孩子对所学知识有一个梳理和总结。长此以往,孩子的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孩子来说是终身受益的。
关于孩子寄宿,赞成派认为可以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集体意识,反对派认为缺少家庭的温暖,不利于孩子的情感培养及智力发展。
把孩子早早送入集体生活中,就可以有很好的集体意识、善于和人合作——按照这样的逻辑,孤儿院的孩子受到的早期教育应该是最好的。
事实上,在孤儿院长大的孩子大部分有较重的心理问题,自我意识和合作意识往往停留在较低层面——不是他们天赋不好,也不是保育员的工作不尽责,是他们被剥夺了正常的家庭生活和父母之爱,从小缺少家庭气氛滋养,缺少和亲人的情感及语言交流,以至于成年后在心理及能力方面表现出永久的缺陷。
自制力强的孩子适应寄宿,每年都有寄宿生退宿的情况。有的自制力差的孩子因为家长不在身边,少了层约束,就在学习上松懈下来,到深夜才匆忙赶作业。时间一长影响了学习,甚至成绩下滑,家长不得不让孩子搬回家中走读。
还有些寄宿生因为和宿舍里的其他同学有矛盾,不能融洽地相处,导致在宿舍里呆不下去而退宿。
一些学校的老师认为,是否选择寄宿,要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来决定。寄宿生离开了家长的监督,在学习和生活上都要靠自觉,需要有较强的自我约束能力。因此,学习习惯好、自制力较强的孩子更适合住宿,住校生活还能使这些优点得以强化,更有利于提高孩子的自理能力。
家长让孩子进寄宿班,不能只图方便或省心,而要从为了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出发。家长在给孩子选择寄宿学校时,也要注意了解学校的环境、设施和管理是否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