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体系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科学精神,在当今国际化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和谐国家,实现民族复兴乃至实现世界大同有着十分重要的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传统文化是增强民族自信心的基石;
传统文化是构建良好民族心理的基础;
传统文化是提升国家综合实力的精神资源;
传统文化是建设现代文明社会的基本条件;
传统文化是促进世界走向大融合的重要思想源泉。
从时间角度上讲,有原始文化,古代文化,近代文化,现代文化;
从空间角度讲,有东方文化,西方文化,海洋文化,大陆文化;
从社会层面上讲,有贵族文化,平民文化,官方文化,民间文化,主流文化,边缘文化(姜义华先生分之为规范性文化,非规范性文化,半规范性文化;
从社会功用上,分为名号文化、礼仪文化,制度文化,服饰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
从文化的内在逻辑层次上,又可分为物态文化,心态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四个层次;
从经济形态方面,又有牧猎文化,渔盐文化,农业文化,工业文化,商业文化之分。
对于传统文化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吸收有益的外来文化,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守旧主义。
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它们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要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发挥人民群众主体作用,高举社会主义大旗,坚持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内容,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