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清楚“滑档”和“退档”重要的概念。
明白什么是征集志愿,征集志愿要注意以下几点:
1、达到分数要求且未被录取的考生才能填报;
2、考生要注意及时了解省考试院公布尚未完成招生计划院校的余缺信息,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填报,逾期则不能再填报;
3、参加征集志愿填报的考生按规定选报院校志愿;
4、考生所报征集志愿时要考虑避免再次出现“扎堆”落选的问题;
5、考生要谨慎选择,如考虑所报院校剩余的专业自己能否接受,一旦被录取就不能退档调换。
新高考下,普通类专业均实行平行志愿投档。那么,在高考志愿填报过程中,应如何处理庞大的招生信息,对院校、专业、地域等进行层层筛选?
第一,信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在高考志愿填报前,考生要掌握全面、准确的信息。所谓“全面”,就是指有关志愿填报信息搜集的面要广,信息量要大;所谓“准确”,就是指搜集的信息要准确无误,最好来自省教育考试院和院校的官方渠道,防止受骗上当。
考生在搜索招生院校信息时,既要了解报考院校的“共性”的信息,如招生计划、院校代码、专业选考科目、办学地点等,更要了解相关院校的“个性”的信息,如院校各自的录取规则、新专业设置、单科成绩要求、体检要求、校内转专业或大类分流政策等。
第二,学校与专业谁“优先”的关系。
从近几年考生录取的实际情况看,考生在高考志愿时,能实现“心仪学校”+“心仪专业”双赢的并不多,许多考生填报高考志愿时往往陷入“选学校还是选专业”的矛盾之中。那么,学校与专业,到底应以哪方为重?这个问题不能一概而论,考生针对不同批次院校,应该有不同的选择。比如,A考生的高考成绩有可能上心目中的“心仪”大学,建议应该先选学校;B考生的高考成绩估计只能上一般本科院校或高职高专院校,则应该考虑先选专业。另外,考生在学校与专业的选择中,还应关注近年来高校的转专业政策。有些高校的转专业政策较为宽松,对于A同学这样以学校优先的学生而言,无疑是一个利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