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知识在未讲解之前,认真阅读教材,养成主动预习的习惯,是获得数学知识的重要手段。因此,培养自学能力,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会看书,带着老师精心设计的思考题去预习。
如自学例题时,要弄清例题讲的什么内容,告诉了哪些条件,求什么,书上怎么解答的,为什么要这样解答,还有没有新的解法,解题步骤是怎样的。
抓住这些重要问题,动脑思考,步步深入,学会运用已有的知识去独立探究新的知识。
有些家长头疼孩子上课效率很差;这其中很关键的原因是没有做好预习;自然也就做不到有的放矢;
思考是数学学习方法的核心。一些孩子对公式、性质、法则等背的挺熟,但遇到实际问题时,却又无从下手,不知如何应用所学的知识去解答问题。所以说,在学习过程中,老师家长最大的作用是:启发。孩子在老师家长的引导下,去主动思考解题的思路,掌握学习方法!
其实没有什么“不开窍”的问题,数学是比较注重基础的学科,一般所谓的“不开窍”就是因为某项基础能力没有达成。
基础能力有以下几点:
语言理解能力:一般家庭都比较重视数字运算,很早就让孩子背乘法表等,但是在应用题方面很多都会出现问题,这里主要就是因为小学语文前期基本只讲字词,很少讲文章,于是不能很好的理解题意就无法解答。
这里建议:让孩子适当的读一些课外读物,慢慢的理解了就好了。
数学认知:一般对于数学认知方面,数字认知因为学生每天都会接触,理解不难,但是一旦牵扯到立体或者几何,日常接触不到,就会出现问题。
这里建议:给孩子建立模型:几何就多画图,立体就用纸做实体模型,确立认知。
概念理解:做数学题很多不会,并不是知识点欠缺,而是对于概念认知不够深刻,不能明确这个概念的相关推论。
引导孩子打好基础。将该记的公式都记得,强化加减乘除的基础运算。这样,孩子在做题时,就不会因为想不起某些相关的公式而钻牛角尖。先把例题想清楚。一般例题都已经有非常清楚的答案和步骤,孩子需要做的是,理清做题的思路。如果连例题的步骤都看不懂,那自己做题就更不明白了。父母可以让孩子先把例题做一遍,然后对照着答案,看看他在哪个地方不明白,为什么不明白。父母再针对这些不明白的地方给他说明。
平时要锻炼思考能力。很多孩子的数学基础不错,但就是在思考的过程中“拐不过弯来”。这可能是思考的灵活度不够。父母平时多陪孩子玩一些脑筋急转弯的游戏,让她习惯更灵活地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