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习课标,解读教材编写用意。课程标准按性质的不同将元素分为金属和非金属两大类,将元素化合物的知识编排为“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和“非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两个内容,教材对应旧教材中的卤族、氮族、氧族、碳族、碱金属等,以及镁、铁、铜等元素。教材的编排弱化的“族”的概念,对元素化合物的化学性质没有要求面面俱到,只强调学习和掌握常见元素及其化合物突出的一些特征反应,与课标保持一致。在苏教版教材中,主要介绍基本的或典型的化学事实,如物质的物理性质或者化学性质、物质的用途及物质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与社会的联系,并不追求知识的知识性和连贯性,注重知识的实用性和有效性[2]。
2、利用“建构主义”的原理,科学整合复习教材。单一的命题或者事实按照一定逻辑或者线索组织成块的知识。与其让高三同学单一复习某种元素化合物知识,不如将这一单一知识组织成块,让高三同学对元素化合物形成一个完整的认识结构体系。高三对元素化合物的复习就不能对课本内容简单重复,而要从更高角度对各章节考点进行分析、比较、归纳、整理,形成完整清晰的体系。
3、利用线索将元素化合物知识整合成块。元素化合物知识虽然零散,但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找出一定方法可以整合。
首先,用分类、价态思想组织元素网络图,同一元素在单质及化合物中有化合价高低顺序,金属元素按照金属—氧化物—碱—盐,非金属按照氢化物—单质—氧化物—酸—盐。如此,将硫元素转化线理清,碳和氮元素的复习套用该转化模式将水到渠成。又如二氧化碳作为酸性氧化物的性质理清后,二氧化硫与其有很大的相似,在此基础上通过化合价的分析,抓住共性和特性,高三同学的逻辑思维方面是可以互相联系的。
小编推荐:《高考改革后化学吃香吗?》
其次,元素化合物的性质由结构决定,性质又决定其存在、制法、用途及保存方法。金属钠原子最外层一个电子易失去,体现强还原性,自然界以化合态形式存在,保存时不能接触水、空气,因此放于煤油中,同时可以说明金属钠与烷烃中的碳氢键不反应。
4、科学指导,督促高三同学自主学习。衡量教学效果的强弱,是看高三同学收获了多少,掌握了多少。因此,在了解高三同学的基础上必须及时跟进落实到位,以完成教与学整个过程。
5、合理规划时间,督促高三同学自主梳理。在高二的暑假,采取学案引导方式,分发学案,让高三同学在假期有一定的自主学习时间。发挥高三同学的主观学习能动性,并按小周期时间督促高三同学梳理章节内容。根据个人掌握特点,将元素化合物的知识作横向或者纵向比较,并归纳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共性和特性,或者整理思维导图,帮助记忆,并总结,将其内化,建立扎实元素知识体系,为二轮复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6、抓典型,强化训练。复习备考过程中,精选例题,强化基础知识及知识规律应用。选择的题目尽量有梯度,能覆盖较广的知识面,针对该阶段及上阶段复习内容。再者题目应有发散性,可以让高三同学练习其他模块知识。
7、定期检测高三同学掌握情况。在复习该块知识,采取不同检测的方法,促进高三同学掌握,如课前方程式检测或者五题选择题检测。可以采取周练的形式,将高三同学遗忘的知识点滚动出现,做到每周一小练,每月一大考,扎实高三同学元素化合物知识。